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被指涉嫌在论文中造假,目前,他被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曝光的争议论文已达40篇。他的诺奖会因此被撤销吗?记者采访相关领域研究者指出:诺贝尔奖是否取消,可能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要决定的,但取消诺贝尔奖的做法(如果会的话),不符合诺贝尔当初设立这个奖励的精神。
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近日,学术圈迎来一场“地震”,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学术不端事件在不断发酵。
知名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上曝光其争议论文已增至40篇,时间从2001年到2018年,跨度长达18年,质疑点在于一图多用或图片PS,少数文章疑似存在伦理问题。其中,涉及“乳腺癌”、“冠状动脉异常”、“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论文超过一半。
有研究人员认为,塞门扎很有可能只是对一些研究做了宏观指导,并不了解下面人做的具体工作细节,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学术圈只挂名的情况很普遍。
但若是塞门扎最早几篇具有奠基性的文章也出现造假情况,那对于整个学术圈来说不亚于一场“大地震”。上世纪90年代初,塞门扎发现并探究低氧诱导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是整个领域的基石,倘若连这块基石都是假的,基于此的无数后续研究将不敢想象。
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联合授予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们“对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的发现”。好在,在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上公示的塞门扎的两篇“关键著作”并没有被打假。
国内低氧生理学领域教授韩通(化名)与塞门扎是合作者,也是多年好友。
前几天,他收到学生发来的一条微信文章,称塞门扎被曝30多篇论文P图造假,时间跨度长达16年。
“塞门扎最早几篇奠基性的文章不会有事吧?”震惊之余,他的第一反应是担心这会引起整个领域的危机。
“上世纪90年代初,塞门扎发现并探究低氧诱导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是整个领域的基石。可以说,没有塞门扎对HIF的发现,后续的研究都无从谈起。”韩通告诉《中国科学报》,在诺贝尔奖这种推崇原创的大奖中,塞门扎的工作也称得上原创的原创。
“如果这些文章出了问题,那对学术界将是大地震级别的灾难。”韩通说。
截至发稿(10月20日上午),Pubpeer上曝出的塞门扎问题论文已经达到40篇。
这40篇论文的时间跨度为2001年到2018年,长达18年。其中2013年到2016年的论文就有15篇,超过1/3。
涉嫌造假的论文中,涉及“乳腺癌”“冠状动脉异常”“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论文超过一半。
作为诺奖得主的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将有怎样特殊的危害?它对于科研后辈会带来怎样的坏影响?对中国学术界将有怎样的警示作用?就这些问题,这次揭露其论文作假的主要成员、来自德国的独立科学记者施耐德(Leonid Schneider)博士接受了 DeepTech 的专访。
DeepTech:本次塞门扎的论文被发现造假主要是图片问题,为何现在很多论文造假都出在图片上?
施耐德:我们不能因为在 PubPeer 上看到存在图像数据造假,就认为这些是科学研究中最具欺骗性的方法。在现实中,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造假,但只有图像数据造假可以被普通分析人员检测出来,而不需要相关专家或原始数据。许多以图表或表格的形式呈现的研究数据可能完全是假的,但如果没有人能接触到原始数据,就不会有人注意这些问题。
科学研究中数据造假无处不在,我们在 PubPeer 上看到的图像数据造假只是冰山一角。
DeepTech:数十篇论文疑似造假,作为实验室 PI,塞门扎的责任仅仅是失察还是更加严重?
施耐德:塞门扎博士作为首席研究员和通讯作者,他需要对实验室所完成和发表的研究负全部责任。他的所有研究经费和奖项,包括诺贝尔奖,都是由于他是通讯作者而授予的。
反过来说,这也意味着他必须为自己实验室发表的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承担责任。粗心大意、严重疏忽或未能监督研究人员都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塞门扎博士未能核实自己实验室发表的研究结果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有两位科学家联系我,报告说他们未能还原塞门扎实验室发表的一些与 HIF 相关的发现。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诺奖得主塞门扎涉嫌论文造假,学术圈只挂名的情况很普遍”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