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吃粽子的来历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源于纪念屈原。在战国时期楚国灭亡之际,屈原抱石投江,楚国人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其身体,就划着船往江里扔饭团、鸡蛋等,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
为什么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根据地区不同,粽子的馅料以及口感也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总得来说可以分为甜口和咸口,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不过虽然端午节有吃粽子的风俗,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灭亡之际,爱国诗人屈原抱石投江,当地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凭吊,并划船往江里扔饭团、鸡蛋等食物,避免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此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用来纪念屈原。
从粽子的馅料来看,我国北方地区多包小枣,而南方地区更是极为丰富,有包豆沙、火腿、鲜肉、蛋黄等等,而吃粽子的风俗,在我国更是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就算不是端午节,也有很多人喜欢食用。
可通过三种方法辨别粽子的质量:
一看外观。染色粽叶具有均匀的青绿色,表面色泽光鲜,看上去很诱人。而原色粽叶颜色发黄发暗;
二是闻味。染色粽叶包装的粽子煮熟后,粽子的清香味不足,其至反而会有淡淡的硫磺味道;
三辨煮水。由于经过化学处理,返青粽叶的颜色相对稳定,加热后水的颜色变化不大,或呈轻微绿色,绿色明显者其化学原料含量高。而原色粽叶加热后,水的颜色则会呈现淡黄色。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粽子的由来50字左右(吃粽子的来历是什么)”全部内容,更多内容敬请关注!